在雄安城市算力中心,一場技術革命正在悄然發生。這里的員工們不再依賴傳統的巡檢方式,而是通過AR眼鏡進行消防安全巡檢,實現了巡檢工作的制度化、線上化和數字化。這種創新的巡檢方式不僅全程可追溯,可抽查,還通過軌跡追蹤、信標布放與AR眼鏡的自動感應識別,以及遠程協作功能,有效解決了巡檢人員在執行任務時可能遇到的“去沒去、做沒做、會不會”等問題。未來,OCR和機器視覺比對等AI自動巡檢功能也將陸續投入使用。
在這場技術革新的背后,是金銳同創(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金銳同創”)的默默支持。作為智能運維和智能制造領域的領軍企業,金銳同創以其創新的AR智能巡檢平臺和數字孿生系列產品,正引領著行業的新潮流。
金銳同創是PP電子數碼數字中國服務聯盟(簡稱“數字聯盟”)核心成員,數字聯盟由PP電子數碼于2020年發起并成立至今,致力于實現“解決方案的共享、技術應用的共研、新業務模式的拓展”,并打造全中國最大的企業級數字化服務平臺。為了促進聯盟生態資源共享和創新,我們有幸采訪到了金銳同創的副總兼創新產品負責人陳力,深入探討了這些創新技術是如何幫助客戶解決實際問題,提升工作效率的。
金銳同創專注于智能巡檢和數字孿生技術的研發,能否分享一下公司的發展歷程和主要里程碑?
陳力:金銳同創以業務數據賦能為核心,以用戶需求為應用場景,不斷在數據可視化、AR智能終端與生產運營數據融合等領域進行創新。
助力國家氣象局大氣科學研究院院士團隊發布碳源匯核校監測系統(CCMVS)可以說是金銳自主創新發展的一個里程碑,通過數字孿生和AI算法金銳團隊助力國家氣象局成功發布碳源匯核校監測系統,并形成行業標準在全國氣象系統和各地政府推廣執行,是我們團隊應用創新的階段性成果。
金銳同創的AR智能巡檢平臺有哪些創新之處?
陳力:我們的AR智能巡檢平臺是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應用軟件系統,支持Saas化和私有化部署兩種模式,遠程協作和智能巡檢均作為標準化功能交付,AR智能巡檢顛覆了傳統巡檢對于人的主觀能動性的依賴,巡檢記錄和工具也從傳統的紙質計劃表、手機、pad、巡更棒集成到AR智能穿戴終端,實現了巡檢任務線上編排、下發、巡檢執行過程音視頻全程記錄、AR+AI技術賦能一線巡檢人員、巡檢結果一鍵生成巡檢報告等一系列創新應用,真正實現了巡檢工作的線上化、數字化、智能化。
在當前競爭激烈的市場中,金銳同創認為自己的產品和技術有哪些競爭優勢?
陳力:金銳同創在網絡和原生數據領域的技術優勢,以及數據中臺技術的應用,為用戶提供了數據原生相關增值賦能,而不僅僅是數據可視化。我們的數字孿生技術在前端數據的對接和治理中發揮作用,幫助用戶快速梳理數據、分類、融合、編排。
與雄安城市計算中心的合作是如何開展的呢?其中金銳同創的AR智能巡檢平臺發揮了哪些作用?
陳力:雄安城市算力中心是金銳同創AR創新應用的實踐落地,雄安城市算力中心積極謀劃科技創新、新質生產力賦能等課題,我們采用聯合創新的合作模式,深入調研雄安城市算力中心用戶的管理模式創新需求,利用AR眼鏡和金銳AR智能巡檢平臺系統,在該企業IDC例行巡檢、消防安全巡檢等高頻工作流程中部署使用,提升管理者的有效管理手段,做到智能化管理,員工巡檢“去沒去、做沒做、會不會”等問題迎刃而解,金銳自研的私域數據大模型可以進一步賦能一線員工獲取知識技能、自我提升和自主學習。
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金銳同創如何規劃未來的發展方向?
陳力:我們將繼續做好技術前瞻性布局,避免跳躍式發展或者跟風追熱點,始終堅守業務數據賦能系統的創新理念,聚焦在數據產業的發展,根據國家產業政策的指導,提前布局相關產業賽道,從人才儲備、知識更新、生態合作等多路徑開展前瞻性布局,目前我們正在積極準備向“數據商”轉型過渡。通過發起數據進表聯盟,聯合參與數據治理項目,自下而上積蓄力量,邊學邊干。我們將發揮已有的技術能力并不斷拓展新的專業能力,結合生態伙伴的資源共同拓展市場。
您如何看待當前數字化轉型的趨勢,以及金銳同創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陳力:以金銳的視角來看,國家提出了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戰略方針,并強調生產要素的創新性配置等基于數據作為生產要素的關鍵性指引。我們要審時度勢,積極開展踐行新質生產力的活動,腳踏實地搞研發創新,開放包容地面對未知挑戰,勇于嘗試新領域、新技術。善于組織生態伙伴聯合創新,從而不斷完善自我,實現金銳可持續發展。
數字中國服務聯盟
數字中國服務聯盟由PP電子數碼于2020年11月發起并成立至今,已連接多家數字化服務領域上下游優秀企業,覆蓋多個行業細分領域,成為推動數字經濟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聯盟成員整體營收規模超2000億元,擁有3萬以上專業技術工程師,覆蓋全行業數字化解決方案超500余。
為了加強數字中國服務聯盟伙伴之間的深度了解,促進資源共享和創新,我們為聯盟成員開放聯盟生態解決方案專區,供聯盟伙伴拓展合作契機。
版權所有2016-2025 PP電子數碼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保留一切權利。 京ICP備05051615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37792號